最近,我想推薦一本很有感觸的書,叫做 《以創作為生:20年全職畫家寫給創作者的事業指南》。
原本是隨手在圖書館借來的,沒想到一翻開就停不下來,
好看到我決定——我要買下來收藏!
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全職畫家 福井安紀,
她靠著自己的畫作在日本生存了20年,真的是活生生的例子,
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「藝術家夢」,而是實際走過、靠創作養活自己的生活經驗。
我覺得這本書,特別適合正在用藝術、手作經營自己事業的人,
像我自己就是一直在這條路上掙扎、摸索,
裡面有很多觀念,跟我一直想說出口的、心裡感受到的東西,方向性超像!
讀的時候真的有一種:「啊!原來有人懂!」的感覺。
創作者的日常,不只是創作
書裡講的不只是畫畫技巧,而是更深入地探討:
- 怎麼經營創作?
- 怎麼面對不確定的收入?
- 怎麼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只能當興趣?
我特別喜歡作者講的一個觀念:
創作加上創業者的視角,會讓你更認真看待自己的作品。
這點真的打中我。
因為我一直覺得,「副業」是個很好的選擇,
它讓你在上班的同時,有一條抒發情緒、探索自我的出口,
也可以在過程中慢慢釐清自己:
「我是不是真的想走這一行?」
「如果沒上班,我會願意靠它生活嗎?」
但—
當你決定全職創作,那就是完全不同的視角了。
它不再只是興趣,而是你的飯碗、你的事業。
你會用一種更認真的態度去看待它,去學習經營、行銷,去面對現實。
書裡有提到一個我自己特別有共鳴的觀點,就是——
副業創作,時間真的很短很短。
我自己試過三種模式:
- 全職創作過
- 一半兼職+一半副業過
- 也有過 完全在公司裡上班的日子
所以,對於每一種生活型態下創作的時間差異,我是很有感的。
如果你是副業經營,創作時間通常就只是下班後剩下的一點點、或是假日那幾個小時。
可能你今天忙了一整天,晚上回來已經累到不行,硬是擠出兩三個小時來創作。
但如果你是全職創作呢?
一天可能有八個小時以上,都在跟自己的事業相處、創作、磨練技能。
那個進步的速度、還有對事業的投入程度,
長期下來真的會有很大的差距。
每天兩個小時,跟每天八個小時,
這種積累,會讓你的作品、事業成長得完全不一樣。
再來,作者也有提到一個我自己很有共鳴的主題:
關於結婚、生小孩,還有人生選擇這件事。
有時候,我們會因為害怕,選擇把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情,一直往後延。
心裡常常想:「等我準備好了、存夠錢了、有足夠的安全感了,再來做。」
可是……
越等,越可能錯過。
作者分享他自己的故事時提到,他也很清楚知道:
如果選擇結婚、生孩子,對他的創作生涯、金錢收入一定會有影響。
但他還是選擇去做,因為——
結婚、生子,本身就是靈感來源。
夫妻間要磨合、生活中有很多現實課題,
但這些本身,就是人生的一部分,也是創作的養分。
如果一味地等到「錢存夠了」、「一切都完美了」才去做,
可能真正有錢的時候,
你也未必會去做那些曾經想做的事情了。
甚至等到那時候,你的心境、想法可能早已改變,
你會發現那些真正重要的時刻,早就悄悄溜走了。
以作者的例子來說,
他選擇了結婚、生子,甚至後來也買了一間中古屋(雖然不是什麼豪宅),
但依然靠著自己的全職創作撐起一個家,
在日本,妻子是全職家庭主婦,孩子也都慢慢長大。
日子是可以過得去的,夢想和生活是可以並行的。
我覺得這段話對我來說,是一個很大的提醒。
在創作這條路上,真的要抱持一個心態——
當下如果有想做的事情,就盡可能去體驗,別等「有了什麼」才開始。
因為你會發現,等來等去,日子就跑走了。
另外,書裡還有提到一個我也很有共鳴的點,就是——
「沒有完美環境,也可以創作。」
很多人會覺得:「啊,現在的生活環境不夠好,沒有適合創作的空間。」
比如跟爸媽住在一起,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;
或是總覺得,要有一間漂亮的工作室,才有資格開始創作。
但其實,真的不是這樣。
作者分享,他一開始也只是住在一間很小的宿舍裡,
沒有什麼華麗的設備,
所以他就根據自己的空間大小,去調整自己的創作——
可以畫小幅一點的畫作、用有限的時間去做能完成的事情。
就算每天只有一個小時,
他也會去思考:「在這一個小時裡,我能做些什麼?」
而不是等有一整天的空檔,或是等到有一個完美的環境,才開始動手。
這一點真的跟我的經歷很像。
以前我還住在家裡的時候,創作環境其實也不太理想,
有時候會覺得空間太小,或是家裡不夠安靜,
但我還是盡量在有限的時間裡,擠出可以創作的縫隙。
後來搬出來租屋,雖然房間大概就三、四坪左右,
但我一樣會想:「在這樣小小的空間裡,我還能產出什麼?」
這才是我們現在能思考、能行動的方向。
如果我們一直等到擁有完美的工作室、完美的設備,才願意開始,
那真的會錯過很多創作的機會。
因為創作最需要的,其實是——當下就開始。
當然啦,這位作者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輕鬆自在喔!
她創作將近30年,到了40歲才比較能習慣金錢來源不穩定這件事情。
尤其在日本這種文化裡,很多公司一年會發兩次獎金,
對他們來說,「穩定收入」是很根深蒂固的期待。(當然我也是XD)
我自己以前也在日商工作過,雖然我是約聘制,
從來沒拿過什麼年終獎金(哭)
但那種「沒有固定薪水」的焦慮,
真的會壓在心頭,讓人很難完全放鬆。
可是,我後來也發現,
不管你是創作者、手作老師、還是任何類型的創業者,
只要你選擇走上自己經營的這條路,
這種**「收入不穩定」**的狀態,
就是必須學會慢慢接受的。
雖然說得輕鬆啦,
焦慮還是會有,心裡還是會波動,
但有這樣的心理準備,
會讓我們在創業這條路上,走得比較穩。
以前我可能會想:「啊,我什麼時候才能月月領薪水?才能不焦慮?」
但現在我會告訴自己:
我們選擇了自由,也選擇了這種收入的節奏。
不代表我們就不會有穩定的收入,
而是收入的型態、節奏不一樣,
可能有高有低、有時候接案多、有時候靜悄悄,
這就是創作者、創業者的日常。
再來,書裡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部分,就是怎麼面對金錢匱乏的生活。
因為老實說,對創作者來說,收入不穩定這件事情真的很常見,
金錢匱乏,基本上是我們很容易遇到的日常。
但有趣的是,最近我跟一些同樣在經營事業的朋友聊天,才發現——
每一個人其實都在挑戰自己的心。
大家都在面對「不夠」、「還沒到理想狀態」的那些焦慮,
但我們還是選擇繼續走下去。
像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感覺。
雖然收入還不是很穩定,
但我還是會把一部分的錢,留給自己的小小夢想。
比如說,去咖啡廳工作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夢想,
那是我很需要的生活儀式感,
所以我會把它列入「必要支出」。
但在其他方面,我就會盡量簡單,
像是平常吃的東西、購買的東西,慾望降低一點,
不需要每一樣都追求最好。
作者也有提到類似的生活方式,我覺得超可愛。
他很省吃儉用,但會花錢買一支高級的湯匙,或者漂亮的餐具。
即便只是簡單的一盤咖哩飯,
搭配那一支質感好的湯匙,
心情就會不一樣。
這種在小地方讓生活變得有質感,
我真的超級認同!
而且,作者還提到一個我超有共鳴的觀點:
「我們也許沒什麼錢,但我們有的是時間。」
我自己也常常提醒自己:
「時間,就是金錢。」
創作者最大的資源就是時間。
我們可以用時間來創作、來體驗生活,
不用完全被金錢綁住。
所以,儘管沒有太多錢,
我們一樣可以好好感受生活的美好。
像作者自己,為了省錢,不坐公車、不搭電車,改用徒步的方式,
慢慢走,慢慢看,
反而感受到更多日常生活的細節。
他甚至會分享,怎麼用便宜的肉煮出最好吃的料理,
在簡單裡面找到幸福感。
這點真的跟我好像。
就算生活簡單,還是可以去咖啡廳感受那個氛圍,
在有限的空間裡創作,
讓心回到創作最初的那個起點。
在書的中後段,作者講了很多實際經營創作生活的小細節,
像是怎麼跟客人互動、怎麼定價,這些都讓我覺得超有感觸。
關於「購買者」這件事
他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
不管什麼時候,都要全心全意對待你的客人。
因為很多時候,第一個願意購買你作品的人,可能根本不認識你,
單純是因為喜歡你的作品,才決定支持你。
但如果一個人願意第二次、第三次回來購買你的作品,
那就不只是喜歡作品而已了——
他可能是開始喜歡你這個人,
認同你的理念、故事,甚至是被你的生活態度所吸引。
我覺得這點跟我自己經營手作也很像。
第一次買我的作品,可能是覺得可愛、有趣;
但如果他願意一次又一次地支持我,
那一定是我們之間,產生了一點什麼緣分。
也許是我作品背後的療癒感,
也許是我這個人的故事,讓他有了連結。
這些回購的粉絲,會慢慢變成你的專屬支持者,
我覺得那是一種很深的幸福感。
關於「定價」這件事
作者在定價上也分享了好幾個我覺得很實用的觀點。
1. 市場比較法:
他會拿自己的作品,跟市場上類似的作品做比較,
比如說,其他畫家可能是30,000日圓、50,000日圓、甚至100,000日圓,
那他的作品大概在哪個價位區間,
就可以有一個參考。
這就像我以前在定價黏土小物的時候,
也會看看市場上類似作品大概多少,
讓自己心裡有個底,知道自己站在哪個位置。
2. 「量」會改變你的心情:
這一點超真實——
有時候一個小物件,比如說一個戒指賣250元,
你覺得這個價格OK。
但如果有100件的大量訂單,
你會不會還是願意接?
雖然總金額看起來很高,
但當量變大了,心情會變,
可能會覺得:「哇,做到後面好累,好像不太想接。」
所以,定價不只是看單件值不值得,還要看量的狀況,自己的心情能不能承受。
我自己就有過這種經驗,
一開始想說:「小小東西不累啦!」
結果量變大,時間壓力上來,就覺得:「啊啊啊不想做了!」🤣
3. 三種價位,讓客人有選擇:
作者也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觀點,
很多行銷老師會建議設定三種價位:
- 一個偏高
- 一個中間(大多數人會選的)
- 一個偏低
但作者從顧客的樂趣角度來看,
覺得價格有差異,其實是給客人「花錢的樂趣」。
當客人看到不同價位時,
可能會好奇:「欸?這個為什麼比較便宜?那個又為什麼比較貴?」
這時候,就多了一個跟客人交流、分享理念的機會,
可以聊聊作品背後的故事、用心在哪裡,
客人會更了解你的價值,買得也會更開心。
有時候客人出門,心裡已經有個預算範圍,
可能今天就是想花個500元,
那他會在這個區間內選擇,不會去選太便宜或太貴的。
所以,讓作品有不同價位,
是幫助客人找到適合自己、花得開心的選擇,
而不是只是為了賣更多。
我覺得這個觀點,真的很貼心也很溫柔。
關於「市集經驗」這件事
最後,作者也有提到:
如果你有跑市集,
真的可以多去不同市集試試看。
每個市集的氛圍、人流、適合的商品類型都不一樣,
多跑幾次,就會知道哪裡是自己的場子,
哪裡可能就不用再花那麼多力氣投入。
像我自己以前也會想:「到底哪裡才賣得動?」
但有時候,真的只有去試過,才知道答案。
每一次市集的經驗,都是在摸索自己的定位,
也是在認識更多人、感受不同市場反應的過程。
再來,作者也有分享一個我覺得很實用的觀念:
關於「活動量」的重要性。
身為創作者,我們需要收入,這是現實。
除了提升作品的品質,也要提升我們創作者本人的狀態,
但同時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——
增加活動量。
活動量提高,認識你的人就會變多,
曝光度上升,你才有更多機會讓人看到你的作品,
進而轉化成收入,支撐你的創作生活。
作者講了一個很好的平衡思維:
- 如果活動量高 → 收入也有提升,達到可以維生的程度,這就是一個很健康的狀態。
- 但如果活動量很高,卻感覺作品品質下降,
或是遇不到真正珍惜你作品的客人,
那就要回頭去檢視,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?
是不是該調整一下活動的選擇、曝光的方式?
像我自己現在在跑市集,就有很深的感受。
有些市集,來的客人可能對手作沒有那麼珍惜,
只是看看、問問價格,並沒有真的理解我們背後的心血,
那在這樣的場合跑久了,會讓我感覺到心有點累。
所以,像這樣的市集,我會選擇減少參加。
但如果遇到一些質感好的主辦單位,
或是活動地點、客群比較符合我作品的風格,
就算準備起來再累,
我還是會盡量去參加,因為這樣的曝光度、
還有遇到真正欣賞你的人的機率,也會比較高。
「活動量」與「品質」的平衡
如果我們創作者一開始只專注在提升作品品質,
但曝光量、收入都很低,
那會發生什麼事呢?
會讓我們感受不到收入的實際成長,
久而久之,
作品再好,心也會慢慢陷入低潮。
我自己也有經歷過,
作品做得很用心、很喜歡,
可是如果外面沒有反饋,沒有收入,
就會慢慢開始懷疑:「我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?」
所以,活動量跟收入的平衡,真的超重要。
參加活動、跑市集,
不只是為了賣東西,
更是去認識市場、理解自己適合的場域,
有些地方,讓你感受到滿滿的能量,
那裡可能就是適合你發展的地方。
當你在那裡獲得收益,也會帶來很大的自信,
而自信,是支撐創作者持續走下去的重要力量。
創作者最怕的,就是心情往下掉,還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恢復。
所以,不如一開始就思考:
- 怎麼讓自己的活動量跟收入,保持在平衡的狀態?
- 這樣,創作也會更穩定,心情也會更平和。
再來,我想分享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,
它叫做—揭露自我。
這個概念我真的超級認同,
也覺得它跟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很像。
什麼是「揭露自我」呢?
簡單來說,就是——
把你真正的樣子表現給客人看。
你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,
就誠實說出來,
不需要為了迎合別人、去裝成「好人」的樣子。
因為真正吸引人的,
就是那個真實又舒服的自己。
作者用了一個很可愛的比喻來形容這件事:
- 如果你在超市買肉,
看到包了三層保鮮膜的肉,裡面完全看不清楚,
你大概會覺得:「嗯?這裡面到底是新鮮還是不新鮮?」 - 但如果肉完全裸露在外面,
沒有包裝,直接攤在那裡,
你可能也會覺得:「呃……好像太曝露了吧?不敢買。」😂 - 可是如果它包著一層剛剛好的保鮮膜,
讓你可以清楚看到內容物,
又不用擔心灰塵、蚊蟲,
這樣的包裝,反而讓人最安心。
這就像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。
不是把自己藏得密不透風,讓人看不清楚你是誰;
也不是把一切都毫無保留地攤在陽光下,讓人覺得負擔太重。
而是—
適度地揭露,讓別人看到你的真實,
但又保持一點點邊界,保護好自己的空間。
作者說,「揭露自我」有三個要素:
- 對自己的慾望誠實
- 對社會有信任感
- 穩定的心理狀態
有時候,我們不需要太過直接、也不需要故意討好,
誠實地表達自己,剛剛好地露出內心的樣子,反而最有魅力。
我自己跟作者的想法真的很接近。
我一直覺得,
做自己,不用做過頭,但也不用做不像自己。
不用為了誰去扮演一個「乖乖牌」,
但也不用把什麼心裡話都一次倒出來給人看,
保持那個剛好的距離,
讓人知道你是誰,感受到你的真誠,
這樣就夠了❤️
最後,書裡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,
我覺得它真的超貼切創作者的身分與位置。
作者提到,在藝術創作這個世界裡,也存在著主流與地下的結構。
- 主流創作者,就像金字塔頂端的偶像團體,
他們可以參加厲害的藝術博覽會、在百貨公司展示,
靠著這些大型活動、企業合作,穩定地賺取收入。
這種模式,有點像娛樂圈裡的當紅偶像,
擁有龐大的資源、經紀人、行銷團隊的支援。 - 但在偶像業界裡,
也有很多地下偶像,
他們可能沒有上電視,沒有豪華舞台,
但會在小咖啡廳、小劇場表演,
有自己固定的粉絲,還是能夠發售CD、賣周邊,
靠著自己的努力,經營屬於自己的舞台。
我覺得我們這些創作者,很像這樣的地下偶像。
我們可能不是主流、也不是最紅的那一群人,
但我們有我們的方式,
在自己的小天地裡,好好經營自己的喜歡,
讓那些欣賞我們的人,慢慢聚集。
這個位置,或許沒有企業經紀人撐腰,
但卻多了一份自由、真實做自己的空間。
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作品,
決定自己要接什麼樣的案子,
用自己的節奏去生活。
有時候,我也會想,
身為一個「非主流」的創作者,我的價值是什麼?
其實,很簡單——
我的作品,是我自己喜歡的;
是從我的日常、從那些細小的感動裡生出來的。
我們不需要每次都準備得完美無缺,
不需要裝得像個完美的偶像,
因為我們不是站在舞台上給大家投票的那一群人,
我們只是真實地活著,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,
認識一些新的緣分,
然後慢慢經營出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。
而這樣的生活,
對我來說,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。
最後,想跟你們分享一下作者的小總結,
也加上一點點我自己的小小心聲。
說實話,作為創作者,
心靈崩潰的時候真的很多很多,
這真的要學會把它當成一件正常的事。
像我每次參加市集,
一次崩潰一次,絕對不誇張XD。
但作者說得很好,
如果我們能先承認「我並不完美」這件事,
很多時候,瓶頸就能跨過去。
當你覺得「我不想創作了」,
那就放下筆;
當你覺得「我好想睡」,
那就去睡一覺。
這樣的自己,才是最真實也最溫柔的。
熱情與現實,怎麼妥協?
創作這條路,
我們都會遇到心裡的競爭對手,
會有不安、會被干擾。
但作者提醒我們:
別和別人比,
每天每天,只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較就好了。
只要慢慢往前走,
用自己的步調、自己的方式,
這樣就夠了。
雖然作者說他不太喜歡自我推銷,
但他也認同:
讓別人知道「你可以做什麼」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
有時候,別人翻看你的履歷、看見你過去的作品,
才會發現:「原來你也會做這些事啊!」
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,
讓真正需要你的人找到你
在跟客人相處的時候,
我自己也跟作者的想法一樣,
保持一點點距離的平淡關係,是最舒服的。
每個熟客,我會記得他們、貼近他們,
有時候送點小禮物,
用自己的方式,表達我的感謝。
但也不會刻意黏太近,
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舒適距離。
如果有些人選擇離開,
或者對我的作品沒那麼有興趣,
說真的,還是會有點傷心,
但我學會了——
讓他們自由去選擇。
如果離開是他們的選擇,
我也祝福。
這本書,貼近我想像的創作人生
其實這本書,真的很貼近我的心情。
是在某次逛誠品的時候,莫名其妙遇見它,
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來。
它不只是一本講「心靈」的書,
也結合了很多實際的經營技巧,
像是怎麼定價、怎麼曝光、怎麼調整心態。
因為,賺大錢的方法,創作者可能不懂,
但我們懂的是—
怎麼用自己的方式,慢慢靠創作過日子。
就像作者把我們比喻成地下偶像:
也許不是最頂尖、最紅的,
但我們有自己的小舞台,
有自己喜歡的事情,
有一群願意陪伴我們走下去的人。
這樣的生活,其實就很美好。
只要用心去經營,
靠創作維生,真的有可能做到。
所以,真的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,
如果你也在創作、也在掙扎,
希望這本書能像陪伴我的那樣,
陪你走過那些低潮、焦慮和不安的時刻。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
也歡迎留言跟我聊聊你的感想,
或是分享你自己的創作故事,
我會很開心認識你❤️
我沒工商,但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👉🏻以創作為生:20年全職畫家寫給創作者的事業指南
推薦給你們!
最後我想說:
這篇文章如果你看到這裡,謝謝你。
也許我們正是那種「一樣敏感、正在尋找出口」的人。
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內容,Podcast、文字、手作或是某些讓你覺得「我有被理解」的片段,
歡迎你可以用一個很溫柔的方式支持我繼續做下去。
歡迎用小額的方式支持我👇🏻
https://forms.gle/WsNukiMtTz3osGPMA
祝你在創業的路上,有更多安心與喜悅^^
0 Comments